4000-987-981
害怕失去,所以回避:为什么你把生活搞得一团糟

有咨询者跟我讲,她觉得她丈夫是一个“纠结的人”。

 

她举了很多例子:上学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彼此喜欢,他却不主动表白,等着她开口;有一次无意中知道他告诉朋友他不是很喜欢自己,质问他时他又否认这一点;每次吵架时他总是抱怨自己有多不容易,丝毫不会安慰她;结婚后不表达对她的关心,连“我爱你”都从不说……

 

她丈夫很优秀,事业逐步有了起色,人也成熟稳重,但她在这段感情中完全感受不到被爱,家庭的全靠她一个人在维系。

 

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却逐步看到:在感情中,他有感情需求,但因为害怕被抛弃,所以就会抑制自己的表达感情;当另一半过于靠近时,他们甚至会主动逃离,刻意和伴侣拉开距离;当两个人产生矛盾,或有压力时,他们就会选择逃避,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防御,所以很少会主动表达情感。

 

这样的婚姻,通常都很不幸福,如果不构建好的相处模式,非常容易形成感情的破裂。

 

很多人的经历会和她相似,他们身边通常有一个总是否定自己的伴侣,或有一个总是唠叨自己什么也做不好的父母,亦或是有一个总是挑剔自己的领导,等等,而与她不同的是,很多人的内心有改变的欲望,想逃离那样的生活状态。

 

那么,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?

 

 

在电影《春娇与志明》中,张志明像个长不大的孩子,和春娇在恋爱的过程中一直唯唯诺诺,不断的退缩。

 

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春娇准备从火车站离开了,这时候志明才在朋友的催促和提醒下选择追了上去。他追上春娇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我知道这么久以来没能为你做过什么,对不起,但其实我真的想改。”

 

明明心里是爱着春娇的,却无法通过行动体现;明明内心也渴望得到关注,却因为一些小细节而急忙往后退,对爱人呈现出一副“高冷”的模样;这就是让人爱恨交织的回避型依恋者。

 

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:很多类似这样的人其实从小生活在一种被否定和拒绝的环境之中,TA也因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痛苦不已。

 

TA渐渐地选择了沉默,不再相信自己的需求值得被满足、自己值得被爱,TA将自己的需求埋在了内心深处,开始否认自己的需求。

 

TA形成了独有的模式:我不提出需求就不会被拒绝,我不被拒绝就不会痛苦。

 

这种认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:过度自我保护!

 

当TA面对别人的爱时,就会选择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方式作为回应:指责、打压,最后导致关系不断恶化!

 

 

在咨询时,其实很多人会遇到一个不小的麻烦——如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。

 

TA通常会卡在了一个点上,TA不相信自己的真实需求会被满足。

 

这点我能够理解,因为在回避型恋人的记忆力,TA最亲密的关系 " 和父母的关系 " 中,都没被满足,更不用提其他关系,TA不信任也正常。

 

在一次次咨询中慢慢地掰开内里,让TA清楚地知道,过去不被满足不是TA的错,之前犯过错,不意味着TA之后的人生就必须要活在这个阴影中,而只有找回属于自己的感觉才能救赎自己。

 

如果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,总是遵从自己的感觉,聆听自己的感觉,在这个事情上,我们就会觉得“我活着”、“我存在着”,而且久而久之,我们会有一种很生动很美好的感觉;但如果我们和他人生活在一起时,对方总是锲而不舍地否定我们的感受,其实就是在否定我们的存在,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这样的关系失败了,我们真正忘掉了自己的感觉,遵从了对方的判断,其实我们就丢失了自己的“生命”。

 

爱自己,才会关注到自己的心灵。

 

我们可以反观自己,是否有清楚的自我认知,很多人对自己没有可观的评价,从而会为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,最后精疲力尽,得不偿失。

 

而学会悦纳心灵,我们才会懂得设置合理的目标,更懂得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学会一步步来,不会强迫自己,更不会去抱怨自己的生命,而是接纳生命,最大范围内发现生活的美好。

 

 

过度的自我保护,让回避型依恋者无形中错过了很多解决自身问题的机会,也错失了很多与伴侣深入交流的机会。

 

很多回避型的人都喜欢幻想理想伴侣和最契合的相处模式,因此总是喜欢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,或者把矛盾束之高阁,企图通过“等”的方式来佛系处理问题。

 

你其实是渴望亲密的,但是又总是压抑自己的需求,你看到的并非事实。你需要破除“开启新关系作为备份”的观念,非原则性问题的前提下,对给自己和对方一些耐心。

 

对于回避型依恋者本身来讲,不管你是完全回避还是不完全回避的类型,坦然的面对自己已经很难了,更不用说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。

 

所以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自己,提升自信心,不仅仅是可以通过伴侣的外在赞美实现,自我接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。

 

要消除自卑心理,你必须从自我入手,坦诚自己的不完美,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,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,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。从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入手,意识到“人无完人”,认识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。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,并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利己主义者。

 

这个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相互包容和理解,才会变得更美好,亲密关系同样也是。

我要咨询
留下您的问题,让我为您解答吧!
*资料仅用于情感分析,严格保密
咨询问题
立即咨询
立即咨询
提交问题